中国生活
中国的春节,也被称为农历新年,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就如同西方的圣诞节一样,春节是一家团聚的日子。 

春节起源于商朝(公元前11-17世纪),为了庆祝全家团圆和表达对春暖花开的期盼,节日期间会准备丰富多彩的活动。不同地区和不同少数民族人们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庆祝这一传统节日。
描述
春节传说
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关于春节的传说。在传统文化中,春节亦被称为“过年”。传说“年”是一种凶猛异常的怪物,每天都会吃一种动物(包括人)。人们非常惧怕他,当“年”夜间出来活动时,人们会找地方躲起来。后来,人们发现“年”非常害怕红色和爆竹,于是,人们用红色和鞭炮来驱赶“年”。久而久之,春节用大红色和放鞭炮的习俗就保留了下来。
春节活动
春节禁忌
春节是新的一年的开始,预示着一年的运气,所以过年期间有很多禁忌,比如“死”“破”“杀”“鬼”“病”这类字眼是谈话中要避免的。在某些地方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比如新年米缸空了不是好兆头,因为这预示着新的一年将没东西吃,春节那天也不能吃药,这会预示着新的一年疾病产生,医药不断。
新年的准备工作在除夕前的七天就开始了。根据中国农历,人们从腊月二十四开始打扫屋子,二十六日杀猪宰羊等等。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活动,所有这些活动将在正月十五结束。
春节
描述
清明节是中国24节气中的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4月的4日-6日,在此之后气温将会上升,并且降雨将会增多。这时也是春季耕种及播种的繁忙时节。然而清明节不仅仅是用于农业的节气,它更是象征纪念的一个节日。 

清明节是一个既忧伤且快乐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是祭祖的最重要的一天。 汉族和少数民族都会在这一天祭奠他们的祖先并为逝去的人扫墓,这一天通常是不开火的,只能吃“寒食”。“寒食”节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我的祖先将这一天延续到清明,所以后来这两个节日是合并在一起过的。 

每年的清明,所有的墓地都挤满了人,人们到这里来扫墓,祭拜。在通往的墓地的交通在这一天会极其拥堵。这些习俗在今日被大大的减化了。通常在扫过墓之后,人们会奉上食物,鲜花及逝者最喜欢的东西,然后会烧香,烧纸钱,并在墓碑前鞠躬。 

与悲伤的扫墓者形成对照是,人们也会在这一天享受春天的。清明节时节,通常是艳阳高照,树木与青草变绿,大自然又回归生气了。自古时,清明节人们会进行春游。这一时节,到处都是游客。 

清明节的时候人们还喜欢放风筝。放风筝实际上不只是局限在清明时节。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人们不仅在白天放风筝,在晚上的话也会放的。一段拴在小灯笼上的线绳或是一个绳索看起来很象闪烁的星星,自此,人们就把它称作“天灯” 。

因为在清明的时候小树苗的成活率高且自此后成长会很快,所以清明时节也是植树的的好时节。过去,清明节也是称作“植树节”的。但是自从1979年以后,“植树节”是在每年公历的3月12日。
清明节
描述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纪念屈原的节日 !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
描述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后羿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 

一天,率众徒外出狩猎,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蓬蒙便借机逃走了。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今天,中秋节的时候,人们都会吃月饼。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
描述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在这一天,人们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在汉语里,“糕”与“高”同音,”,人们会用“吃糕”代替“登高”,祝愿百事俱高。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最高的有九层,像一个塔。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然,人们也会喝一些菊花酒。女人会把茱萸插在头上或挂在门口,可以避难消灾。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